一、做法及成效
(一)兴文化促活力,展风采铸城魂
一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举办“阳光罗甸 康养湖城”暖冬系列活动之“喜迎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体育旅游欢乐夜主题晚会,吸引上千名观众现场参与,2小时直播观看量达到50万人次。黔南州2022年好花红文化体验行“留住夏天 享趣罗甸”系列活动暨“洞听黔南”洞穴音乐节罗甸站活动,现场观众达4000人。同时,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2周年“强国复兴有我”文艺汇演系列活动、罗甸县2022年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展演体验活动也精彩纷呈。二是开展民族歌舞拍摄。邀请《民歌中国—这里是我家罗甸》栏目中到罗甸拍摄,深入罗甸红水河景区、大小井风景名胜区等景区景点,宣传罗甸旅游资源、民族民间文化。10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三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先后举办了“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公益文艺演出、2022年戏曲进乡村公益文艺演出、“传承春节民俗・留存节日记忆”虎年新春线上答题及“月下猜灯谜・共消良辰”虎年元宵主题活动、2022年“好花月月红・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罗甸县“互联网+认养”“我的一亩田”认养启动仪式暨罗甸县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歌舞展演、“书香罗甸・全民阅读”送图书等活动,2022年“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公益文艺演出已完成了70余场,观看达3.5万人次。预计2022年完成送文化下乡100场以上。四是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开展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文艺队伍新增2支,累计达到7支队伍。邀请省州专家指导、编排文艺节目,创作布依相诺《布依儿女歌赞新时代》、小品《家暴不除家难安》等精品节目70多个优秀精品节目。五是开展图书阅读工作。在科技宣传日、节假日及“文化三下乡”活动中利用流动图书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军旅、家庭等开展全民阅读活动9场次,讲座8次,培训6次,儿童活动2次,书画展6次,服务7.3万人次。文献外借人次19558,文献外借册次22489。六是夯实图书馆藏。新购图书1800余册,获捐图书406册,全县总分馆实体图书总量37.83万册。购买电子书3万册,累计达4.2万册。完成186个村、居图书编目工作,实现全县通借通还。七是加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联合福泉、开阳等县市成功申报阳戏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联合惠水县,成功申报布依族服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并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授予我县为国家级项目《阳戏》保护县、国家级项目《布依族服饰》保护县。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栗木小学、罗甸二小等校园开展省级非遗苗族夜乐舞、芦笙舞传承活动。积极申报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董架阳戏、拉来寨苗族夜乐舞、苗族芦笙舞、亚鲁王等5项省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和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积极申报熊少斌(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抢救性记录人员,并利用农贸市场等宣传阵地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在罗甸县玉湖公园组织开展“阳光湖城 康养罗甸”罗甸县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展演活动,并陆续在沫阳镇红星村、木引镇丛里村开展罗甸县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八是扎实抓好文物保护工作。颁布《罗甸县文物安全包保责任制工作方案》《罗甸县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完成珠江流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重新划定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蛮瓦支部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搭建木质结构保护棚,与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对仁里桥、龙滩桥、爱吾庐记碑三个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联合消防大队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完成我县古井普查、“三线”遗产普查工作。拉来寨崖棺、边阳文昌阁等八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贵州卷)》。
(二)办赛事创IP,续冬训展风采
一是暖冬精品体育赛事独具特色。组织实施了两届“绿博黔南·康养之州”中国·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之冬篇暨“阳光罗甸 康养湖城”暖冬体育旅游系列活动,包含红水河杯全国钓鱼大赛、黔桂两省区“红水河杯”篮球邀请赛、环玉湖欢乐跑、环玉湖自行车赛、儿童滑步车赛、罗甸县城市定向赛、玉湖龙舟赛、黔南州社区周末足球联赛罗甸赛区赛、足球篮球嘉年华、亲子运动汇、武术散打等赛事20场,累计参与商家300余家,线下观众约20万人次,线上直播点击350万人次。二是举办国内省内县内赛事活动。2022年世界陆上赛艇锦标赛中国站贵州赛区在罗甸县举行,承办2021年黔南州社区杯足球赛总决赛、2022年贵州举重冬季训练成果汇报展示、贵州省举重冠军赛等,开展职工杯篮球赛、环玉湖体验跑等。并参加省运会获得6金,参加州运会获得46金。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翠滩家园金银洞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申报了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更新、百姓智慧健身房、健身步道、社区多功能球场、易地扶贫搬迁点多功能球场、社区健身路径或3人制篮球场等31个项目,为15个村、社区、单位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器材27套。四是打造冬季训练基地。山西省太原市举重队、吉林长春体工队、省体工队、省体校等运动队778人先后到罗甸进行冬训,为我县宾馆酒店带来直接营业收入700余万元。同时,与省体工大队、体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贵州铭阳文化体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罗甸县体育冬季训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为省内外运动员冬训提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少。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持续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一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法定假日、民族节日,打造罗甸特色文化品牌,树牢红水河旅游文化节品牌举办好文艺活动。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继续办好“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好花月月红·百姓大舞台”群众性文化展演、送文化、送曲艺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进乡村。二是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做好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免开工作,不断完善乡镇文化站和图书分管设施设备,组织开展文化业务骨干培训不少于2期,培训学员200人次以上。同时,组织专业骨干队伍,开展文艺辅导下乡2次以上。三是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推进图书馆新馆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度,联合各大书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丰富活动形式,组织读书会活动4次以上,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读书体验。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是扎实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辖区内文物巡视不少于12次。开展文物普法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开展文物培训1次。二是加大文物申报利用。挖掘存量资源,加强板庚古驿道州级文物的申报、保护与利用工作;深入挖掘茂井镇红屯土司文化。三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我县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拟出备选县级名录。积极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至少2项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申报我县非遗工坊,并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三)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一是丰富群众体育。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举办足球、篮球邀请赛等赛事,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二是加强赛事组织。以品牌赛事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着力打造黔桂两省区“红水河杯”系列IP体育赛事,举办绿博黔南·康养之州”2023中国·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系列赛(冬篇·罗甸站),丰富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推进体旅融合发展。组织运动员参加省内外体育比赛。三是加强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跟踪罗甸县玉湖水上运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罗甸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申报情况。继续完善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开展王乃山健走步道建设项目。四是持续办好冬训。依托我县举重优势和暖冬气候优势,完善冬训服务队伍建设,采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公司专业团队运营,并与相关训练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保证冬训的持续开展。五是强化组织引领。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完成罗甸县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换届工作,吸纳优秀社会体育组织加入体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