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5-11868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5-01-03 21:12:06
文  号:
名  称: 罗甸县红水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罗甸县红水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罗甸县红水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层次

(一)规划范围

镇域规划范围为红水河镇行政辖区全域国土空间,辖15个行政村,分别是相亭村、牙村村、罗妥村、交算村、俄村村、官固村、红河村、沫村村、罗暮村、保上村、胡家湾村、罗祥村、冗袍村、平亭村、云里村。

红水河镇镇区(镇政府驻地)位于红水河村。

(二)规划层次

规划层次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层面主要对国土空间格局、空间用途管制、“三区三线”控制、镇村体系、综合支撑体系、区域协同、资源要素保护与利用等内容进行规划与管控。

镇区层面主要对用地布局、设施安排和特色风貌引导等内容进行规划与管控。

三、规划定位

依托镇域生态优势、资源本底、产业特色和交通区位,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将红水河镇打造为“贵州省旅游度假名镇”“黔南州临港经济重镇”。

四、严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各村均有分布。《规划》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红水河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妥村、交算村、相亭村等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分级管控,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三)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是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主要分布于红水河村、罗妥村及罗暮村。城镇开发边界一经划定,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原因确需调整的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原审批机关审批。

五、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统筹考虑镇域本底要素特征和开发保护需求,规划形成“一核三廊三区”的国土空间格局。

一核:以红水河镇区为主体,依托其交通区位、人口集聚、旅游资源等优势,打造集行政办公、居住、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强镇,形成引领红水河发展的城镇综合服务核心。

三带:以罗苏河、罗翁河和红水河形成的生态文化保护带,重点保护水环境,兼顾休闲度假、游览观光、航道建设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生态蓝廊,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三区:东部生态保护区、南部生态保护区:以镇域东部、中部和南部生态保护红线连片集中区域为重点,突出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修复,挖掘生态价值,维系生态平衡;西部农业发展区:立足冗袍村、保上村、罗暮村、平亭村、胡家湾村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红水河镇旅游品牌,促进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配套乡村旅游设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西部农业发展区。

六、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

落实上位规划分区管控要求,基于红水河镇资源禀赋条件、主体功能分区、空间底线管控和空间治理要求,划定5个一级规划分区和3个二级规划分区。一级规划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二级规划分区包括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

七、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一)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1.保数量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体系,确保规划期末全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位规划下达目标要求。

2.增质量

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

3.重生态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二)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1.坚定发展理念,明确水安全目标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湖水域空间,优化河网水系格局。

2.水资源配置工程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适应,流域和区域对水资源调控能力强、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3.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河长制,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加紧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制度,制定水源水质预警应急机制。

(三)林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1.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

强化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保护和利用贵州晴隆光照湖国家湿地公园及贵州六盘水牂牁江国家湿地公园。

2.加强林地建设,优化林地结构

通过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和景观等级,推进生态林、河湖林带和农田林网的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木蓄积量,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

3.林地资源保护和管控措施

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管护制度,严格保护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实行林地分级管理制度,确定不同等级林地用途和使用条件。

(四)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

1.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强化资源合理配置与引导,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采结构。

2.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选治率、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调整开采结构等方法,提高矿产资源产出效率。

3.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健全完善矿山开发利用水平指标体系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八、建设集约高效的镇村空间格局

(一)优化镇村体系

规划“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镇村体系。

镇政府驻地:位于红水河镇南部红水河村;

中心村:罗妥村、罗暮村;

基层村:相亭村、牙村村、交算村、俄村村、官固村、沫村村、保上村、胡家湾村、罗祥村、冗袍村、平亭村、云里村。

(二)引导村庄分类发展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对红水河镇15个行政村的村庄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和限制性要素,规划将红水河镇15个行政村确定为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将各自然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2种类型。

(三)镇村建设指引

落实上位规划对红水河镇村庄发展指引,结合自身资源本地优势,对各村进行职能分工,注重差异化发展。

红水河村:镇域中心镇区,综合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镇域文化、政治、经济、旅游服务中心;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罗暮村:镇域中心村,综合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罗妥村:镇域中心村,综合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云里村:镇域基层村,旅游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官固村:镇域基层村,旅游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特色保护类村庄。

罗祥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平亭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胡家湾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冗袍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保上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沫村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俄村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交算村:镇域基层村,旅游服务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牙村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相亭村:镇域基层村,农业发展型村庄。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

(四)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适宜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情况和现状产业基础,坚持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规划形成“一线引领、两点支撑、四区协同”产业空间结构。

一线引领:以打造旅游服务型城镇(滨水风情康养发展)为主线;

两点支撑:以红水河旅游产业点、罗妥果茶加工服务点为支撑;

四区协同:抓好东区(油茶果蔬发展区)、南区(户外运动休闲区)、西区(传统中药材产销区)、北区(现代农旅观光体验区)协同发展。

九、健全基础支撑体系

(一)构建绿色集约的综合交通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对红水河镇重要交通的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衔接落实上位规划,落实贵百铁路及其铁路站建设,途经相亭村、罗妥村;落实三级航道标准建设红水河主航道和罗妥港区,着力推进红水河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对部分国省县乡公路提质改造,强化红水河镇与周边乡镇的通达能力。疏通部分阻隔路段,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问题。

(二)打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特征、人口特征、规模和需求等构建“集镇—村(组)”两级社区生活圈标准,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城镇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三)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构建安全清洁的饮用水保障体系,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善雨水处理与利用系统,整治提升电力通信设施,优化城乡环卫设施,加快燃气设施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十、镇区规划

红水河镇镇区为红水河镇的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对镇区用地进行布局优化,重点调整居住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用地;规划调整镇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以教育、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为主;完善给排水、燃气、环卫、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规划完善镇区消防配套设施建设,镇区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根据抗震要求,一般建筑物应按6度抗震设防,重要建筑、生命线工程按7度设防;完善人防工程建设。

十一、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一)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1.农用地整治

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完善、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耕地质量。

2.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理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废弃宅基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用地综合整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支撑

1.推进森林生态修复

主要镇域内天然林、公益林和退化林实施修复,开展退化林分修复,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抚育幼林、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功能。

2.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

规划以红水河镇红水河、罗苏河、罗翁河为重点区域实施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河道清淤,修复河道河岸带。

3.开展土壤生态修复

对重金属矿山开采和农田农业化肥生产污染的土壤实施分类管理,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先进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耕地安全利用。

4.矿山生态修复

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修复受损土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

十二、规划落实与传导

落实上位总体规划提出的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区域协同、设施配套、要素管控等规划指引内容,严格落实上位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以及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等各类刚性管控要求。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类”体系建设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分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明确各单元的人口规模、用地结构和规模、功能定位、开发强度、管控边界、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四线”等管控要求。根据红水河镇镇区内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情况,划定详细规划单元,建立单元规划指标统筹传导机制。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类”体系建设要求,按照基本城镇化城市化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村庄分类要求,指引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国土空间发展与规划。对村庄规划的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原则性指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