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罗甸县麻怀村——凿石成路铸同心 薪火相传启新程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漫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这是麻怀村人曾经的真实写照。地处麻山腹地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麻怀村,曾因大山的阻隔而“与世隔绝”,村民前往最近的乡场需要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多小时。



 苦熬不如苦干。罗甸是一片被劳模精神光辉照耀的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大关村支书何元亮带领村民撬开万年石、抠出千年土,进而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感召着无数的后人。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大关精神”的鼓舞下,女党员邓迎香带领麻怀人,以蚂蚁啃骨头的决心和毅力,历时十三载,终于“啃”出了一条长216米、宽4米、高5米的“麻怀隧道”,打通各族群众奔向致富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形成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

罗甸县以“大关精神”“麻怀干劲”为支撑,在麻怀村建成“大关精神麻怀干劲陈列馆”,现已成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这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参观者讲述着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弘扬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的劳模故事。依托省委党校、黔南州委党校“中国天眼”麻怀现场教学基地,罗甸县抓好阵地建设和课程开发,创新教育方式推动党员干部教育,以多元载体和形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神铸魂:在绝壁凿出民族团结的时代丰碑


1999年,当邓迎香握着钢钎敲下第一块山石时,她没有想到,这条凿向山外的道路,会成为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力量的精神纽带。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常住人口148户626人,是一个汉族、苗族、布依族聚居的石山村,辖麻怀、屯上、翁井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历史上的麻怀村,祖祖辈辈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一个又一个“天坑式”的窝凼里。过去,村民们打电话要花40多分钟爬到寨背后的山坡上才有信号,孩子们天不亮就出门,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能到4公里外的村级小学上学,物资进出全靠肩挑背驮。

彼时的麻怀村被重重大山紧紧“封锁”,仿佛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穷到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外嫁来到麻怀村的邓迎香回忆起当年的困境,仍感慨万千。村里开会讨论修路时,有人蹲在墙角叹气说:“祖祖辈辈都没干成的事,我们能行?”



邓迎香没有丝毫犹豫,她带领乡亲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凿洞之路。在麻怀隧道开凿现场,汉族的邓迎香与布依族、苗族村民一起,白天开山凿石,夜晚围着火堆商议方案。没有机械,就用人力;缺乏资金,就各家凑钱。这种“手抠肩扛也要打通出路”的信念,让不同民族的村民拧成一股绳,用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麻怀人的希望之路。

“‘麻怀干劲’的形成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罗甸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党组书记王万勇表示,在开凿隧道的13年间,各族村民不分彼此、互帮互助,创造了“一条隧道各民族共同开凿”的感人场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凝聚成的“麻怀干劲”,成为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在民族地区的鲜活注脚。

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陈列馆里,邓迎香的荣誉不计其数,已成为“麻怀干劲”最生动的“活”教材。她带领村民修路的故事被制作成专题纪录片和电影,在全国展播;她本人更是成为“行走的宣讲员”,走进机关、学校、企业,讲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在宣讲中,她总是深情地说:“这条路是我们各族群众用双手凿出来的,它不仅连通了山内外,更连通了各族群众的心。”

阵地筑基:构建沉浸式教育实践新空间


为让“大关精神”“麻怀干劲”焕发时代光彩,麻怀村精心打造立体化教育阵地,构建起可看、可听、可感的沉浸式学习空间。

走进陈列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场景,生动讲述了“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以及时代价值。它们穿过岁月、直抵人心,让人深受鼓舞。

户外实践基地则将整个麻怀村变成生动课堂。行走在麻怀村“忆苦思甜路”上,感慨时光流转下的时代变迁,让人不禁唏嘘。站在麻怀隧道的山顶上朝南瞭望,几百米之外的G552线顺着山坳蜿蜒通往县城方向,隧道底下余安高速穿洞而过,一辆辆车辆来回飞驰,山外的路“一路畅通”。

身后的麻怀现场教学基地红旗飘飘,通组路、串户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白色砖房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田间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有序排列,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画卷跃然于眼前。

作为贵州省首批省级命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基地精心开发《共产党员“心”学》《新时代贵州精神在黔南的实践——从“大关精神”到“麻怀干劲”》等专题课程,同步开设1门由邓迎香讲述麻怀人奋斗历程的互动教学课程,编写《迎香记》《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罗甸劳模群英谱》等3本教材,让广大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能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麻怀村通过成立贵州麻怀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运营麻怀村现场教学基地,提升研学服务能力,紧盯党政干部、学生和工会组织,充分挖掘“造田学大关”“穿越麻怀隧道”“忆苦思甜路”等教学点元素,打造精品课程,逐步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切实提升“麻怀干劲”品牌影响力,亲身感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艰辛与不易。这些实践项目不仅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更让民族团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有形有感有效中引导培训学员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产业赋能: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


一路通,百业兴;路路通,业向荣。

“路修好了,更要闯一条致富的路!”2016年10月,邓迎香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牛劲”被彻底激发,跑遍浙江、福建等地考察项目。经过深思熟虑,她将目光锁定在铁皮石斛种植上。

在隧道口的一片荒坡上,邓迎香积极动员村里的几个“能人”,凑出20万元,成立了全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她引入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带领群众种植食用菌,引进客商合作试种铁皮石斛,还亲自带着党员制定产业规划:山上养肉牛、林下养鸡、坡地种中药材、蜂糖李,一幅产业兴旺的蓝图在麻怀村徐徐展开。

“以前,我要去外地打工养家,管不到家里的事情。现在,我在村里上班,平均一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加上在家种养殖和年底村里分红,既能挣钱养家,又能顾到家里活路,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盼头了!”在麻怀村食用菌基地大棚,麻怀村民李天银喜笑颜开。



在充分调研论证决定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的情况下,麻怀村整合资源,采取群众自建、政府补贴的方式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大棚99个,同时成立贵州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引进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劳务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民就业,联合入驻企业推进“反租倒包”,开展种植生产技术培训,发展合作社、专业种植大户参与基地生产经营,通过种植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麻怀村探索出联户共建、联产共营、联市共销、联利共赢的“四联四共”发展模式,同步衍生发展了黑山羊养殖、辣椒种植等产业,实现了麻怀村民从“农民”化身为“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助民增收。2019年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麻怀村共计兑现分红200余万元,提供劳务用工1.2万余人次,带动村民收入增长。

如今的麻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上了崭新的小汽车,村民实现了多元化增收。2024年,麻怀村人均纯收入达1.9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突破140万元。

“以前的‘麻怀干劲’是要打通出山路、解决温饱,现在的‘麻怀干劲’,是要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谈到麻怀村的未来,邓迎香表示,麻怀将充分利用紧邻“中国天眼”和大小井风景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