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笔,深挖红色文化、劳模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写好“四篇文章”,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承红色文化 点燃团结奋进的精神火炬
罗甸县是一片革命的热土,是贵州省第31个革命老区。1929年,邓小平领导广西百色起义,成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2年9月,边区党委在罗甸凤亭成立贵州早期的中共蛮瓦支部,领导罗甸各族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走进中共蛮瓦支部旧址教育基地,墙壁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录,生动地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开展统战工作的艰难历程和卓越成就。
“两年来,前来基地参观学习的单位有200余家,培训党员群众2500余人。”凤亭乡党委书记高少波说,下一步,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切实将革命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转化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罗甸县,许多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和各族群众自发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陵园和罗甸县革命老区纪念馆瞻仰参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带队到革命老区纪念馆参观学习的罗甸县住建局党组书记王洪帮说。
在罗甸县第五幼儿园,参战老兵用自己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英雄故事讲述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孩子们认真聆听,很受感动。“通过此次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主义种子,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时刻拥护党。”幼儿园园长李光艳说。
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历程。
近年来,罗甸县不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复原革命旧址,新建展陈馆等,组织队伍开展宣讲,开展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等,多形式讲好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团结奋进的昂扬斗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信仰根基和思想基础。
深挖劳模文化 凝聚民族团结奋斗力量
罗甸县是劳模精神的沃土,是“大关精神”“麻怀干劲”的发育地,先后涌现出全国、省级、州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共127名。
走进龙坪镇大关村,“大关精神陈列室”展柜里的一件件老物件和一张张旧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全国劳模”何元亮带领村民,用13年时间从石缝里“抠”出1200多亩良田的艰难历程。如今,大关村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实现脱贫奔小康,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汽车刚驶入沫阳镇麻怀村,远远地就看到麻怀隧道,出隧道不远,一个个食用菌大棚、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栋栋漂亮的房子映入眼帘。“我们麻怀村各族群众弘扬劳模精神,鼓足干劲,历时十多年在大山深处打通了隧道。目前发展食用菌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
在罗甸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工地现场,工人们干劲十足,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我们以劳模为榜样,发扬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争取让项目早日竣工。”罗甸县水务局副局长黄光茂说。
罗甸县注重用劳模文化浸润人心,用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连续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建功新时代”活动,推出“劳模精神”系列报道33期,出版发行《大山的风骨》《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一山之隔》等劳模事迹作品。组织劳模代表和“石榴籽”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2850场,劳模事迹、工匠精神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劳模精神的激励感召下,罗甸各族群众干劲更足、势头更猛。2024年,罗甸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增速排全州第4位,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9万元、同比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万元、同比增长7.2%。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感持续增强。
丰富民族文化 绽放多元一体的绚丽之花
罗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布依族、苗族等30个民族和睦相处,多彩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共同奠定了罗甸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年伊始,罗甸县开展民俗巡游庆新春“踩街”活动,各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组成巡游方阵,阳戏、花灯、夜乐舞等节目轮番上演,活动精彩纷呈。“这次的民俗巡游太热闹了,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希望经常有这样的活动。”罗甸市民李莹高兴地说。今年正月初六,在罗甸县玉湖公园举行的2025年贵州·罗甸黔桂两省(自治区)民间山歌邀请赛热闹非凡。来自黔桂两省(自治区)12县(市)的64名选手齐聚一堂,用歌声传递着对家乡的热爱。“此次比赛以歌会友,大家相互学习,让民间山歌得到更好的传递,我们非常高兴。”来自广西天峨县的参赛队员王忠新表示。
在罗甸县逢亭中学,教师将民族舞蹈《芦笙舞》等融入“第二课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我们通过大课间和第二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受触动。”逢亭中学九(1)班的苗族学生王金艳说,和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学习,大家其乐融融,充分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大家庭的温暖。
罗甸县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等活动,多形式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截至目前,全县建成6个“非遗”传习基地,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8项、市州级13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9名。民族歌舞《恋恋布依》《挽留酒歌》在央视展演,《布依姑娘制新衣》走进“村BA”“村超”现场,促进了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构筑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保护历史文化 厚植民族团结坚实沃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
罗甸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始有建置史载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置庄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见证着各民族繁衍生息与交融共生。
走进罗甸县木引镇从里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仁里桥,横跨罗甸县六硐河,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更见证了各民族四百多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承载着许多历史记忆。
走进罗甸县城河滨路、明珠路,河两岸石桥栏杆上,镌刻着很多唐诗宋词、民族文化、十二生肖等,一幅幅书画栩栩如生,都在诉说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
罗甸县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为主题的“五史”学习教育,收集整理《蓑衣的故事》《王乃的故事》《王冈的故事》等历史书籍,借助各种媒体广泛传播,让各族群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进一步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成功申报并建立了包括边阳文昌阁和中共蛮瓦支部遗址在内的文物保护单位67个。
文化让发展拥有更深厚的底蕴,发展则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罗甸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模精神,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文化共情凝聚发展共识,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罗甸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