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镇:“四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增强乡村振兴活力

红水河镇:“四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增强乡村振兴活力

发布时间: 字体:

近年来,红水河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通过党建引领增动力、项目推动聚合力、产业赋能强引力“四力”并举,聚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难、路径窄、收入少、造血不足的困境和难题,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加速跑”,助推乡村振兴。截至12月底,红水河镇15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计457.9万元,2个村集体经济超50万元,1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党建引领增动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发挥党委、支部、党员作用,着力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问题。一是聚焦党组织领导作用。制定《红水河镇2024年度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规划》,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集体经济发展,解决集体经济发展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二是聚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红水河镇辖15个村,规范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15个,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13人,村“两委”其他常务干部在股份经济合作社中担任职务29人。三是聚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带头致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带头致富党员、乡贤人才库,提升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截至目前,培育农村致富能手36人、乡贤385人,带动发展精品水果1500亩、艾纳香1100亩、油茶500亩,养殖黑山羊400头,帮助带动群众创业就业1000余人。

红水河镇民宿发展效果图

项目推进聚活力,破解集体经济“路径窄”。“罗暮村是罗暮片区集散中心,为充分发挥罗暮村集散优势,我主动向上对接争取资金项目,向省应急管理厅争取资金10万元,申报东西部协作资金35万元,投资建设特色商铺5个,目前已装修完成,并租赁商铺4个,实现罗暮片区4个村农产品购销、快递、移动、保险、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并通过‘合作社+商户’模式,以‘合作社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商户运营带动增收’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助力集体经济增收。”罗暮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陈前坤对未来的集体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截至12月底,罗暮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98万元。

建设罗暮村村集体经济商铺

近年来,红水河镇积极向省、州、县和广州帮扶单位争取资金,示范建设村集体民宿项目,大力推进村集体古屯河滩假日园项目,打造一个休闲、民宿、美食、娱乐、农旅结合的暖冬旅游康养基地,切实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盘活闲置田、土、荒山荒坡,种植水果、蔬菜、中草药等,统筹整合资源、资金、资产;同时,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界限,以村为单位通过飞地模式入股发展产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发展目标,帮助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增收。2024年以来,争取财政衔接资金473.46万元,实施项目4个,东西部协作资金225万元,实施罗暮村村集体经济产业设施配套建设、红水河镇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个项目。

产业赋能强引力,破解集体经济“收入少”。为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增长缓慢的瓶颈问题,红水河镇积极探索,深入分析研判各村产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禀赋,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思路,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支部政治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群众增收致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果茶等产业,多维发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群众“菜篮子”,鼓满“钱袋子”,开辟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共种植玉米、水稻、大豆、油菜等种植13047.62亩,发放耕地力补贴201.7万元,发展艾纳香、大果木姜等中药材6130亩,大青芒、澳洲坚果等精品水果8240亩。

罗暮村村集体经济商铺现状

党建协作提效力,破解集体经济“造血不足”。“感谢组织,让我有机会到乌当区跟岗学习锻炼,学习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经验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及成效,让俄村村发展更好、群众生活更幸福!”红水河镇俄村村党组织书记罗国建全镇干部职工大会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

近年来,红水河镇始终把联系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关键举措,以“乌红”党建协作为抓手,立足“红水河所需、乌当区所能”,推动协作机制不断健全、协作层次不断深化、协作领域不断拓展、帮扶成效不断扩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红水河镇积极向乌当区争取党建发展资金、困难党员慰问金、物资13.2万元,优选镇村干部到乌当区开展驻村工作专题培训、跟岗学习锻炼51名,帮助培训从事农业产业发展、销售的乡土技术人才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