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何南荣同志主动担当作为,先后担任搬迁安置点古镇家园支部书记、惠泽家园支部书记、兴阳家园惠民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支部书记兼主任、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一线服务搬迁群众,为完成边阳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贡献。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他着眼于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以五个体系建设为主抓手,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促进易地搬迁“新居民”融入“新生活”。
一、善当政策“宣传员”、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2016年,当接受组织上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后,当天下午何南荣就带着相关问题直接下组,进村入户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围绕搬迁任务,不管是在对象筛选核实中,还是回头核查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任劳任怨。他心中根本没有周末休息概念,经常为了完成紧急工作“五加二、白加黑”,经常加班到半夜四、五点,甚至通宵,白天仍然正常上班,任劳任怨,身边人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完成搬迁任务以来,为转变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结合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何南荣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抓手,广泛开展政策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围绕理论宣讲、关心关爱、文明风尚、社区自治等开展系列志愿活动。让搬迁群众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主动向上争取资源、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力盘活集体资产门面资源,开办社区移民超市,承包杨梅基地28亩,2022年采摘杨梅15000余斤,发放群众工资8000余元,实现收入3万余元。
为群众进行人脸识别养老认证
二、勇当群众“引导员”、实现党心连接民心
易地扶贫搬迁之所以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场硬仗,原因涉及群众深层次的各种意愿,主要原因集中在“不知道该不该搬、舍不得搬、不敢搬”三个问题上。何南荣在走访调查、工作总结中针对这三个主要原因,开出了“明、情、保”(明政策、情动人、保稳定)3字秘诀良方,一举打开易地扶贫搬迁新局面,为完成搬迁任务贡献力量。 进入新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搬迁后续扶持,何南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市民化培训,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以新市民身份快速融入新家园。他积极筹措资金在社区建设乡愁馆、文化宣传长廊、法治宣传栏等,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共开展30余期春节、杨梅节等活动,参与群众达4000余人次,完成兴阳家园州级后续扶持示范点和文明单位等创建,社区文化生活的丰富、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搬迁群众逐渐爱上新社区、恋上新家园,实现由农民向居民的华丽转变。
入户走访
三、乐当社区“服务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为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能致富,何南荣坚持以党建为保障,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步步把移民搬迁的后续扶持措施和保障落到实处。安置点社区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务工,长期在安置点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和小孩,许多老年人和小孩不会使用手机、洗衣机及煤气,家中电器损坏不会更换等现象时有发生。何南荣结合社区实际,解决在家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提出实施“一对一”贴心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行动,以走访找服务群众的差距,在走访工作中强化服务,通过走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近两年来,累计开展走访100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200余个,引导群众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1000余人次,开辟公益性岗位解决群众就业40人,盘活门面资源,鼓励群众自主创业35人。引进6家就业车间,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大到群众生病临时困难无钱,他借钱给群众看病,群众在路边摔倒了,他好心送去医院,并掏钱先治疗,还到医院帮忙照顾直至亲属到来才离开;群众外出务工没有车费,他借钱给群众;群众没有工作他帮忙找;遇到群众不会使用手机、电饭锅、洗衣机等,他耐心指导。在楼栋中、群众中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形成了群众有事都来找他,信任他,社区大部分群众都认识他的良好干群关系。
向群众宣传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