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董油村:厚植地域优势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冬日的清晨,董油村被一层薄薄的白雾笼罩着,放眼望去,山里边的大树笔直地站在雾气中,菜园里的菜挂着晶莹的露珠,巴当河坎支流从村庄旁边静静地流淌,这个坐落在大山中的小山村,像一张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董油村盛产桐油,由于布依语的桐和汉语的董发音相近而得名—董油,自得名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董油村全村地域面积23平方公里,位于罗甸县西北部,边阳镇北部,距县城42公里,边阳集镇14公里,边阳镇G69银百高速道口13公里。相传,董油村的始祖从陕西、江西、浙江、广东、四川、江苏、河南等地区迁徙而来,有王、李、彭、蒲、杨等52姓氏,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定居山林,繁衍生息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形成今天的本土村民。如今,董油村辖18个村民组,共有621户2764人,主要杂居汉族、侗族、苗族和布依族等四个民族,他们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董油村域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多为小破碎地块,呈树叶状。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年日照时数达1300小时,日照百分比达60%,全年无霜期达300天。域内巴当河坎支流,发源于惠水县链江河,自北往东南方向流淌,滋养着整个小山村。村落依山而建,以木构架庭院为主,分布错落有致,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得益于大山的馈赠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当地生产灵芝、金银花、马勃等中草药,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春种水稻秋种油菜籽。

边阳镇董油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董油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以“农民增收 村财增收”为目标,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成立董油村经济合作社,积极带动群众参与合作社,使村民增添了新身份,既是农民,又是股东,为全村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农民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增加创造出一种新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径。2023年完成杨梅种植100亩,大豆复合种植182.5亩,稻田养鱼100亩,并且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开展林下养鸡、林下种植食用菌等产业。

除此之外,董油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先“自扫门前雪”后“分组突击”的方式,完成了通组路和串户路硬化、河道治理、生产生活用电用网改造等多项惠民工程,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修建完善村委会办公场所、村卫生室、党员活动阵地、农家书屋等,惠及群众2767人,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2023年(2023年10月统计),董油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长期工程。为推动全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由一时美到一直美发展。董油村充分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全村划分七大网格,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网格员,推选联户长25名,形成了“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治理模式。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秉承服务群众的宗旨,积极入户走访,密切联系群众,抓好落实群众的“五件实事”采取主动上门服务,更高效地为群众办事。2023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群众解决饮水方面的问题3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0余起,处理群众大小事务若干次,确保了群众邻里和谐,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同时,为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村“两委”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对被评选上的“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好媳妇”“好婆婆”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营造社会良好风气。

“双脚走到新郎房,亲戚朋友都来帮忙。良辰美景是绝配,幸福日子万年长。新娘走到堂屋角,新娘新郎把头磕。两个喝杯交杯酒,白头到老不离脱。”在董油村的喜宴上,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段充满民俗特色的山歌对唱,以此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董油村的婚俗包括‌定亲、‌择吉、‌安床、‌上头、‌哭嫁、‌过门等,过程吉祥、喜庆、隆重,渗透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福,始终贯彻“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自己独有的传统喜庆文化特征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

漫步在董油村,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连户路宛如脉络,连通着家家户户,让人感受到便捷与畅通;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传递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屋顶上飘着的缕缕炊烟,展现出村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记者|朱   莎  计秘密

编辑|计秘密

一审|李   璨  朱   莎

二审|黄万龙

三审|黄保良

监制|杨光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