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罗甸县逢亭镇床井村全面学习贯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探索“332”工作法推进“庭院自治”,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三措并举”深入推进“庭院自治1.0”模式,全程创建美丽庭院
一是强化组织发动。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村“两委”、乡村振兴工作队、乡贤、群团组织等纳入建设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下包保到户的优势,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治理体系,结合“四单”便民服务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庭院自管队”等摸清群众意愿,找准建设方向。同时,建立群众议事决策机制,确保推进“庭院自治”建设“四在农家 和美乡村”过程中有人管事、有地议事、有制理事,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床井村“四下基层”理论宣讲
二是明确创建标准。按照室内“四净”(门窗净、地面净、卧室净、厨厕净);院落“四无”(无杂物乱堆、无垃圾乱扔、无污水乱排、无家畜散养);家中“四优”(庭院布局优、自然环境优、家风家教优、生活品质优)为重点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变家庭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美丽舒适的庭院环境。共计清理沟渠5000米,绿化带10处,整治乱堆乱放30处,对村内40户农户院内乱堆乱放现象进行劝导和规整。
床井村“庭院自治”2.0版本“美丽庭院”
三是共建美丽庭院。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改厕”要求,分类落实奖补政策,全面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厕所“旱”改“水”。目前,完成改厕改厨482户,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95%以上。同时,通过召开乡贤会、群众会将庭院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管理,结合“积分+”模式,大力推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推出一批“最美庭院”“经济庭院”等先进典型,挖掘庭院故事,营造“庭院建设”创优争先良好氛围,共建“摆放整齐有序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的美丽庭院。全村19个村民小组共投放垃圾桶20余个,垃圾转运箱10个,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村庄基本保持干净整洁。
“三治融合”深度赋能“庭院自治2.0”模式,全面创造美丽生活
一是自治强基,拓展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体系作用,用好“四会”自治载体,结合“积分制”,组织村民召开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到农村治理上来,统筹组管委、乡贤会、“请你来商量”、工青妇等社会群团组织,通过“完善一个管用的村规民约”“建立一套实用的积分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民主议事、卫生评比等规章制度,引领群众,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身份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2023年以来,累计兑换5次,兑换物品325件,兑换资金0.5万,参与群众达到475户。
逢亭镇床井村开展积分兑换活动
二是法治保障,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构建以“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依托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打造“1+1+1+3”(即1名包村法官、1名综治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党员+联户长铁三角)诉源治理模式,建立“一事三查”机制(查事件是否合法、合理、合情,查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是否有积怨,查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口碑),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调处,实现源头化解、源头治理。全村共有法律明白人6名,人民调解员9人,床井村获评2023年贵州省第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罗甸县“无诉讼示范村”。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德治教化,培养崇德向善新风向。以新时代志愿者服务为驱动,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笙入万家”志愿宣传宣讲,将乡贤人士、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分类组建宣讲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歌舞表演、说唱等宣传方式,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8+N”志愿服务模式,每月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加大对滥办酒席、封建迷信等不良行为的治理及管理,与村民签订规范办酒席责任书,建立辖区内“先生”管理台账,不定期开展走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严格审批制度,全覆盖开展“亮家风”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树新时代文明新风。表彰优秀网格员2人,最美联户长3人,文明家庭1户,美丽庭院10户,“好媳妇”1人。
“双向发力”深耕发展“庭院自治3.0”模式,全力激活美丽经济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的原则,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积极引进技术及师资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业”“乡村工匠”,引导群众以“短平快”模式大力发展小菜园、小茶园、小田园、小作坊、小养殖等“七小庭院经济”,大力提升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把房前屋后“方寸地”变为农民增收“聚宝盆”,实现“美丽庭院”向“美丽经济”的跨越发展。目前,全村共14户参与屋顶光伏项目,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共发放土鸡1000羽、蜂糖李1340株、芒果1797株、葡萄3850株等发展庭院经济项目。
党员干部帮助群众搬运玉米苗
二是突出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大力挖掘村级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群众+企业”组织模式和“一引领三驱动”产业发展模式,让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服务保障职能,通过成立积分超市、劳务公司、入股项目分红、果蔬种植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保证村民利益,保证村中收益,保证村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