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甸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目标,将“便民、利民、惠民”贯穿于安置点规划建设全过程,创新构建“五圈联动”便民服务体系,通过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链、出行保障网、文化休闲圈、安全环境网系统化建设,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一、科学规划“15分钟生活圈”,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
一是优化业态多元布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科学布局6个农贸市场,引入超市、生鲜便利店等20余种业态,实现8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二是细化微利便民配套。通过租金优惠等政策,标配理发店、缝纫铺等小修小补业态,在学府社区等设置规范化摊区,既解决生计又便利生活。三是强化就业服务融合。配套建设创业孵化空间,累计扶持移民创业实体143家,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便民服务与就业增收双促进。目前,原思源社区被命名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原玉都家园社区被评为五星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学府、翠滩、金银洞三个社区正在组织创建“四星”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二、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政务服务集成化。设立5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公安、社保等12个部门事项,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模式。二是医养教卫一体化。新建卫生服务中心1所、卫生室4所,配齐设备与医护人员,常态化开展医疗服务;建设10个老年服务中心,提供健身设备、文娱等养老服务;建设5所幼儿园、2所小学,保障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近入学;创新“四点半学校+假日课堂”模式,开展开设音乐、舞蹈、绘画等小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吸引安置点300余名未成年人参与。三是数字赋能便捷化。安装停车场自动识别起落杆11处,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性和提升管理便捷性。
三、完善“立体交通圈”,畅通城乡融合脉络
一是内部路网优化。实施人车分流改造,新增非机动车道12公里。二是外部交通联通。在县城、边阳、沫阳、罗悃等核心安置点,开通公交专线4条,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28处。沫阳安置点创新公交+就业专线,直达园区企业。三是智慧停车管理。针对电动摩托车、新能源汽车等出行工具的充电需求,在县城和集镇安置点配建建设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充电桩894台,配套雨棚1868平方米。
四、培育“民族文化圈”,促进社区精神融合
一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个、文体广场10个,配套图书室、民族展馆等设施。二是活动开展常态化。年均开展感恩教育、民俗展演等活动200场次,组建移民文艺队8支,民族团结画卷等特色活动参与率达75%。三是教育浸润体系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安置区文化活动,在幼儿园实施四个一工程(国旗合影、民族歌曲、团结故事、主题绘画),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教育,累计开展活动120余场次。
五、织密“平安守护圈”,筑牢社区安全屏障
一是智能安防体系。在安置社区安装高清监控2200余处,配备人脸识别系统,足额配备消防设施,配套警务室9个,充实警务力量,全天候守护居民平安。二是环境提升工程。改造管网28公里,建设安置社区“口袋公园”12个;创新“楼栋长+保洁员”双员制,切实提升搬迁群众卫生满意度。三是平安细胞创建。成立由社区两委成员及“五老人员”组成的人民调解队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于基层源头,组建联防巡逻队伍,常态化开展夜间巡逻和“敲门行动”,有效维护社区的治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