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原生态罗甸茶 三十年出山路——罗甸县茶产业发展综述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茶叶采摘要人,茶园维护也要人,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在上隆茶果场,从紫云来的移民杨秀琴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每天工资80到100块不等,说能办多大的事情是虚话,解决一家人的基本温饱没什么难度,以前吃包谷饭,现在吃米饭,还可以经常买肉来打打牙祭。”

上隆农场曾经是3000多移民的最根本的生存保障,是罗甸县对生态移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进行后扶安置的重要手段。纳见茶园那样的新生代茶场则是政府联合当地农户走出的一局发展棋,周边农户能否脱贫致富奔小康,得问茶园要效果,茶园得问市场要效果。茶园效益怎么样,关键看市场买不买账。

罗甸县茶办相关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这样的县,生态优势得天独厚,与后端市场却有着不短的距离。从80年代茶产业起步以来,罗甸茶就开始了走向市场的漫漫长路。”

上隆茶场

隆”头带动 罗甸茶进入“产品时代”

在罗甸,上隆茶果场是名副其实的“隆”头企业,黔南州直管,创建于1956年3月,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

1983年上隆农场调整产业结构,改产茶、果、花三项经济作物获得成功,1986年改名为“黔南州上隆茶果场”。1997年根据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农业要走产业化道路精神以及省、州领导考察上隆后提出“以场带乡,促进共同富裕”的思路,为促进罗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充分发挥国有农业企业试验示范作用,上隆茶果场改由罗甸县人民政府管理。

改产前的上隆农场正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农场只管生产不讲效益,靠国家拨款过日子,企业连年亏损,仅1973到1982年的十年间,整个上隆茶果场累计亏损达360余万元,最高年份亏损额超出50万元。为扭转亏损局面,经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上隆农场决定调整产业结构,从云南引进了茶种开始种植茶叶。随后,上隆茶果场生产经营步入了正轨,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企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强。仅“八五”期间,该场累计实现产值1400万元,税金150万元,利润360万元,属全省54个农垦企业综合效益较好的农场之一,连续八年被评为全省农垦先进企业。1992年,上隆茶果场获全国农垦系统“百佳”效益企业称号。

“那时候的上隆茶果场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期,要懂市场规律才能抢占先机。”罗甸县农工局副局长、上隆茶场场长杨胜强告诉记者:“同样是从事农业生产,转产前大家都缺乏产品意识,没有消费概念,农场生产种植出来的作物脱离市场需求,经不起市场考验。”很显然,罗甸县在物质极为短缺的80年代就把目光聚集到茶产业上来,把茶叶这个核心产品作为罗甸农业走向市场的“第一块敲门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在当时,全县仅上隆一地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并配套建成加工能力1万担的茶厂1座。经过深加工的上隆茶产品,收到的市场回报是丰厚的。30年来,罗甸县在打造适宜市场的茶产品的漫漫长路上,借力“3211”、“四带”、“5个20工程”、“643促进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茶产业。

茶农采茶忙

如今,在上隆茶果场这个“隆”头企业的带动下,罗甸茶产业实现了几何倍数增长。罗甸县以上隆为主体,打造以巴沙至董油、栗木至塘边、木引至上隆、逢亭至上隆的四个茶叶产业经济带,计划用三年(2015年--2017年)的时间,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使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全县紧紧围绕“5个20工程”,突出抓好上隆现代高效生态茶叶生产基地、边阳现代高效生态茶叶生产基地、逢亭现代茶产业示范园区。至2015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5.8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5万亩,实现产量996吨,产值5314万元。

茶园旁边的生态养殖场,散养着黑毛猪

品牌助力 罗甸茶产业“满眼春”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红极一时的上隆茶果场也出现了颓势。

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后,上隆茶果场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仍把着老的经营模式不变,加上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茶果作物品种老化等客观原因,企业生产经营一度滑坡出现亏损。2001年,上隆拖欠职工养老金60多万元,导致该场的许多到龄职工无法退休,甚至欠下了巨额的银行贷款。

如何走出困局?成了摆在上隆茶果场甚至整全县茶产业经营主们面前的问题。

据介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许多同类茶产品涌现,对茶产品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当时的上隆茶果场由于陶醉于市场看好,粗放经营,管理涣散,“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经营成本随之上升,生产能力下降,产品优良却难以与同类产品打价格战,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低谷。2001年后,上隆茶果场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管理,堵塞漏洞。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企业很快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不但补交了1993年以来欠交的60万元职工养老保障金,而且使现有职工的养老保障金交纳正常化,共支出130万元,同时归还了银行等债权人借款80多万元。

上隆解决了企业的“管理病根”,却仍没有号准新时期市场之脉。很快,睿智的上隆茶农意识到:“光产品好还不行,还得有喊得响亮的品牌。”于是他们走上了“打造品牌之路”。

2006年,罗甸上隆茶叶产品通过国家QS认证,为黔南州第一家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并且逐步形成了以“上隆满眼春”、“上隆毛尖”、“上隆金毛尖”为主的拳头品牌,茶叶产品远销湖南、浙江、广东等地。

嘉禾公司在上隆开展的茶叶扦插种植场景

“如今上隆、满眼春这些关键词已经逐渐成为了罗甸茶的代名词,为外人认知。”上隆茶果场某罗姓茶农告诉记者:“品牌需要文化支撑,我们将进一步梳理罗甸茶叶栽培种植加工的历史,形成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茶产业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罗甸县将致力于茶叶产业资源整合,优化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继续发展规划区茶叶种植规模。同时发展都匀毛尖系列,强化红茶优势品牌,助推罗甸茶产业真正成为山地高效农业优势项目。

组工干部进茶园活动

技术革命 罗甸茶产品打造“升级版”

近来,上隆茶果场的茶园里开始散发出阵阵“奇异的芳香”,副场长罗廷建高兴地说:“我们茶园里的铁皮石斛开花了,铁皮石斛位列九大仙草之首,浑身都是宝,花瓣也不例外,仅靠采集这些花都能够获得一笔可观收益。”在罗廷建的茶园里记者看到,一株株茶树的枝杆上,茶农们用稻草捆绑苔藓,捆成了一个个“疙瘩”,一株株铁皮石斛就附生在上面。

附生在茶树上的铁皮石斛已经开花

“许多地方的铁皮石斛都种在大棚里,我们采取的这种附生茶树的方式让铁皮石斛脱离了大棚,可以使铁皮石斛接近野生。铁皮石斛与茶树伴生后互为给养,非但不会影响茶叶生长,而且还会起到改善茶叶品质的效果,最终使茶叶变成养生保健的‘功能茶’。”清华启迪科技园派驻茶园的技术人员金琴满告诉记者。

2015年,罗甸县与清华启迪科技园的合作,引进了铁皮石斛茶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经清华启迪科技园与丹寨县创新基地合作探索,最终形成了《铁皮石斛茶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规程》。目前已在罗甸县上隆茶果场启动100亩试种项目。试种成功后后,将首先在上隆茶果场2000余亩老茶园全面铺开种植。该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8年,包括贵州省铁皮石斛伴生茶和生态铁皮石斛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中心、深加工产业基地、推广示范及标准化种植培训基地等“八大项目中心(基地)”,总投资15780万元。建成后可生产生态铁皮石斛10万斤,铁皮石斛伴生茶5万斤,总产值将达到17500万元。

铁皮石斛附生茶树生态栽培项目

据了解,铁皮石斛附生茶树项目采取原生态栽培,不需要采用塑料大棚、不施化肥农药,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增强茶树和铁皮石斛共同抵御灾害的能力,且受风、沙、旱、雹影响较小,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经济效益方面,2015年全省茶叶亩产值3100多元,而石斛伴生茶园预计亩产值可高达8.5万元,是传统茶产业的20多倍。其中生态铁皮石斛产量可达50斤,产值5万元;铁皮石斛伴生茶产量25斤,产值3.5万元。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罗甸茶产业呼唤‘产品的升级版’,产品不止产品,模式不止模式,文化不止文化,技术不止技术,我们的茶,要有品牌附加值,有技术含量,有文化底蕴。”罗廷建告诉记者:“去年罗甸成功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后,在长寿元素的作用下,罗甸茶叶的价值又能往上涨一涨。现在省内其他地区都在做农旅一体化的尝试,我们也想做一些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