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罗甸旅游 » 旅游景点

沫阳镇麻怀景区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麻怀景区简介

麻怀景区位于罗甸县沫阳镇,属国家AA级景区。麻怀地区主要以“麻怀干劲”文化资源为主,受制于地理环境,出村之路对于麻怀村民可谓是如鲠在喉,路不通,电不通,村民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麻怀不甘地缘封闭现状,不等不靠,用钢钎、铁锤等原始农耕工作,前后历时13年,打通一条长216米,高3—6米的人工隧道,麻怀村开凿人工隧道所体现出的麻怀人“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也被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重要精神产物向全国推广。

麻怀隧道:麻怀人为什么要挖这条隧道?(入口)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麻怀啃山”,我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麻怀隧道的隧道口。麻怀村地处麻山腹地,距县城36公里。全村六个自然寨150多户600余人散居在山窝里,进出需要翻山越岭两个小时到乡镇集市;孩子们每天要跋山涉水一个半小时到4公里以外的村校上学;老人生病、孕妇难产要抬到大路边候车;果子熟了烂在岩缝里,村民建房物资全靠肩挑背驮,猪肉价盘成豆腐价。

不愿受贫穷煎熬的麻怀人发誓,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啃出一条隧道,打通出山路!

挖麻怀隧道的过程(洞内)

1998年农历11月,麻怀村进行电网改造,电线杆怎样拉进村的问题摆在了眼前,为了拉电进村,时任麻怀村支书金玉才、村主任汪贵才、村副主任李德龙、曹响国等人聚到一起想办法。他们想到从村里田坎边溶洞有一股水是往山外面淌的,既然水能够淌出去,能不能顺着水淌的方向或线路挖一条隧道出去呢?于是几人就拿来绳索从山梁上吊下去找出水口,发现水是从山外面的溶洞口流出来,为了确保山外淌出来的那股水是山里的这股水,他们几个还想一个土办法,用一根很轻的呢绒绳子从这里的水口放下去,看下能从山外的水口出来不,后来发现放进去的这根线是从山外的水口淌出来的。再经过目测,从入水口到出水口之间的山体很薄且是溶洞的地质结构,应该能打出一个洞可以连接山外的二级公路。

十余天后,麻怀村请来了县交通局原副局长、技术员帅永昌与李德龙、曹响国一道,再次对山洞进行勘测,并划标线。大家发现麻怀隧道为什么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原来帅永昌画的标线不是现在的洞口,在离洞口十多米远的地方,这是稍有一点勘察常识的人才能标注的,因为这样可以以直线的距离去挖隧道,减少投入,但现实的情况是麻怀村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只好放弃这样的方案,根据现实情况几人合议还是顺着淌水的线路挖,挖到哪算哪,就出现了现在弯曲的隧道。

1999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李德龙(副主任)、曹响国(翁井组组长)组织翁井组群众召开大会,第一次讨论打隧洞事情,全体村民形成打隧洞共识,并在会上明确:由近邻山洞的翁井组负责打暗洞,其他组支持一定的工天,村里有货车的驾驶员负责出工运砂石。由村委会副主任李德龙负责寻找炸材,打暗洞由瓮井组组长曹响国负总责,挖掘分工、现场监工,发放炸材。分成三个班:由袁端红和蒋治伦分别率9户负责掏砂、运砂,进行三班倒施工;曹响新率6个人负责打炮眼、放炮。冬月初八正式开始打暗洞。

没有专业的测量技术,没有打隧道的大型机械,大家就用钢钎大锤一块一块的敲,最危险的是放炮,当初负责放炮曹响新等人在暗洞里进行爆破作业,洞里光线很暗,到处都是乱石,点燃引线后都来不及往洞外跑,只好临时躲在洞里大石头的后面或其他小溶洞里,炮响过后,为了保证村民们进洞搬石头的安全,专门安排了曹响新作为排险检查员,每次放炮过后都是曹响新首先进行排查,看洞顶和洞壁上的石头有没有掉落的隐患,并进行处置后才让村民们进洞搬石头,所幸的是,麻怀人历时12年的打洞经历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汪贵才说到:由于没有测量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大家只能顺着溶洞打,当初洞打到80米左右时,觉得好像是越打越往低处走了(喀斯特地貌溶洞四通八达)。大家重新商议:分成两帮人,一帮从山外的洞口往里打,边打边喊洞里人的名字并用大锤猛敲洞壁,直至双方都能听到声音,这样才又确定了挖洞的线路,把原来挖错的洞进行回填后,再次按照新确定的路线开挖。

2000年正月二十八凌晨二时许,暗洞打通,借着微弱的烛光,从两个方向打洞人的手紧紧地抓在一起,大家无比激动的欢呼:洞打通啦!洞打通啦!至此,麻怀人看到了出山的希望。但此时的隧洞只能容1人爬着通过。

2000年6月,大家觉得需要进一步扩宽隧洞,至少能让人正常通行,方便秋收时能用扁担挑玉米通过隧道。于是李德龙、曹响国组织召开翁井组的群众大会,讨论对隧洞进行排障排险扩宽等事宜。一直打到7月份,实现了一个人挑玉米顺着隧洞能通过的想法。

汪贵才说道:洞能走着通过的时候,洞顶和洞壁上的石头还是很锋利的,地面没有平整,山洪带来的稀泥堆满洞中,即使在洞中行走还是很艰难的,洞里没有光,村里小孩放牛都是牵着牛尾巴跟着牛走出山洞,有的人在走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棵竹子不断地敲打两边的洞壁来辨别方向。

2001年,大家又觉得最好让车子能通过隧洞,拓宽到4米宽。5月份,李德龙、曹响国组织又召开了翁井组群众大会,主要任务是扩洞、排障、填路。并明确了采取分工到户的方式进行扩洞,但由于没有考虑各路段的难易程度,只有三户完成了任务,其他的开始扯皮,导致停工。

2002年5月份,听说政府要搞农网改造,但想到电杆抬不进来,于是金玉才、汪贵才、李德龙、曹响国组织召开了翁井组群众大会,确定再次扩洞。此次动工耗时41天,实现3米宽,抬电杆可以从洞内经过。

2003年,时任董架乡党委书记王金虎到麻怀村调研后,提起同意村民扩洞,并可以帮助找点资金和炸材。于是李德龙、曹响国又组织召开了群众大会,讨论麻怀隧洞的扩建问题,此次会议达成了修建4米宽4米高隧洞的共识。由于资金跟不上,开工历时一个月后停工,隧洞只剩80余米未动,其他路段均能通过摩托车与马车。

2009年的国庆节,邓迎香二女儿李琼出嫁,这可是一个家庭里的大喜事。女儿长年在外辛苦打拼,作为父母,孩子成家立业,这是最大的心愿。邓迎香与村民们忙里忙外,想把婚礼操办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风风光光的,给孩子一个欢欢乐乐的婚礼。

但那时,隧道是出嫁到山外的必经之路,结亲的婚车还进不了村。隧道狭窄低矮且坑洼不平,下雨以后隧道内特别地湿滑和泥泞不堪,步行都很困难。出门那天李琼穿着漂亮的婚纱,和前来迎亲的队伍一起朝隧洞走去。前一天刚下雨,洞里淌着没过膝盖的山洪水,李琼不得不脱下皮鞋换上塑料拖鞋,在泥泞中沿着低矮的洞壁深一脚浅一脚前行,几次险些跌倒,而高个子的新郎也是猫着腰走过隧道。从洞里出来,一对新人已满身是泥巴!李琼是麻怀村第一个穿上婚纱结婚的女孩,可是,洁白崭新的婚纱上沾满了的湿泥深深地烙在了母亲的心里,婚礼虽然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可全村的人在接亲队伍的面前风光不起来。

那一晚,邓迎香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女儿女婿的狼狈相,深深刺痛着这位要强妇女的自尊心,多年前就因为出山的艰难而导致她经历了丧子之痛,再想想多年来这条路带给村民们的辛酸苦痛,邓迎香对丈夫李德龙说:“我要把洞再凿高、凿宽、要让汽车能从隧道通过开进我们村来。”李德龙说:“我看你是疯了,你一个女人家就靠你就能把洞拓宽了?”没想到,第二天,邓迎香说干就干,只身一人进了洞里就敲起来,几天下来双手都布满了血泡。可让汽车通过隧道进村的愿望给了邓迎香无穷的力量!

没有风炮机、空压机这些凿洞设备,还只能用钢钎、锤子慢慢凿,手套不知磨烂了多少双,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原本并不赞同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了,每天进洞帮忙,过往的村民看着邓迎香在洞里敲下一块块石头。慢慢地,村民们也被她的举动感动了。渐渐地也有零散的村民加入凿洞队伍。

但是,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由于势单力薄凿石的进展并不大,邓迎香对丈夫说“看样子就靠我们这几个人这辈子怕是没希望看到汽车开进咱们村了,我们还是去动员大家全部一起来干吧!”

于是,邓迎香开始动员村民参与凿洞,可是并非所有村民都支持邓迎香的决定。在拓洞前,村里召开了5次会议,第一次有50个人到场开会,但这次会议变成了吵架大会,足足吵了4个小时,最终也没有形成继续拓洞的意见,畏难情绪阻碍了意见的统一,那么多年来都累垮了,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兜里再没有一分钱投入到拓洞中去。很多壮劳力只想出门务工挣钱贴补家用,不想把时间投入到拓洞上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执着的邓迎香并没有放弃。之后几次零散的会议上邓迎香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还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挨家挨户的动员,耐心地说到:“只有隧道拓大到卡车能开进村,我们养的猪马牛羊才能运出去,我们种出蔬菜、水果才能卖上好价钱,我们的孩子才能安全地通过隧道去上学。只有把洞拓宽通车我们才能快速地富起来,外面的姑娘才愿意嫁到我们麻怀村。”慢慢地村民才同意加入到拓洞的队伍。

2010年冬月,原董架乡申报项目给予3万元用于支持麻怀村用于隧洞的扩宽费用,邓迎香的女儿李琼主动捐赠了1万元,9月份资金到位后,副主任李德龙、计生员邓迎香组织召开翁井组群众大会,决定冬月初八开始动工,到腊月二十八,隧洞能通过货车。

2011年8月15日,一条连接山内外,长216米,宽、高都有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线贯通,麻怀村史上第一次开进了汽车。

2014年赵克志书记到麻怀考察调研,10月至11月罗甸县交通局对麻怀隧道进行加固拓宽。

麻怀隧道打通后(洞口)

过去,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体现。主要是大山束缚了贵州通往山外的步伐,四周的大山也像桶一样把麻怀困在大山深处。小孩上学要翻过这座山,村民进出挑东西都要翻越岭,麻怀人生活极度艰苦。

但是,村民们不等不靠,为了打通出山路,拓宽这个隧道,总共打了15公里长的炮眼,村民出工出力23万个,从隧道里运出的碎石,就是我们现在站的平台上,这个平台是我们运出的碎石从山下堆上来的。啃洞很苦、很危险,但是没有哪个村民哼过。

路通,则百事通。贵州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迅速推进,整体形象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贵州农村面貌得到极大地改变。

现在麻怀村90%以上都盖了楼房,产业有发展了,出山路安全便捷了,小孩上学只要10多分钟,现在麻怀已经有31个大学生,过去是没有的。

洞口微党课

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人,在长期砍山凿洞、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孕育了一种永不言弃的“麻怀干劲”。这种干劲通过邓迎香的辐射影响,已成为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精神食粮”。

麻怀村的变化其实并非邓迎香一人之功,艰苦卓绝的修路历程和自觉主动的求变之路背后,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群众的力量。而邓迎香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带头人作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

邓迎香的“女愚公精神”,体现了“不等不靠”的自觉、“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定不移”的执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合力攻坚”的奋斗,是当之无愧敢于冲锋在前、勇于担当重任的“领头雁”。

邓迎香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凿隧道”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群众的自力更生,在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这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更是动力之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已经注入罗甸县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挺起贵州大山的脊梁。

有了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有了这般砥砺坚硬的脊梁,贵州必将无往而不胜!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必将让边远山区人民勇往直前,见证梦想,昭示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