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罗甸县逢亭镇积极探索、创新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础上,推行“三个三”工作法(三项机制,三个阵地,三种经验),通过完善议事机制、建设议事阵地、推广议事经验,聚焦重点工作、村情实际、群众观点等,让“请你来商量”这一民主协商模式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三项机制”,让协商议事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规范的议题确定机制。逢亭镇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镇域内的重点工作、民生实事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协商议题。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入村入户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了解群众诉求;另一方面,结合镇党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紧迫性的议题。例如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合美乡村工作时,通过走村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将“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列为重点协商议题,确保协商内容贴近实际、贴合民生。
二是完善协商主体参与机制。为保障协商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逢亭镇明确了参与协商的主体,涵盖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乡贤人士、相关企业代表以及利益相关方等。同时,根据不同议题,灵活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等提供专业意见。在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协商中,邀请农业专家为产业规划和技术指导出谋划策,让协商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是健全协商成果转化机制。协商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协商议事的关键。逢亭镇建立了协商成果跟踪落实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对协商达成的共识和形成的方案,及时分解任务,督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抓好落实,并定期向参与协商的各方通报办理进展情况。对于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协商成果得到有效运用。
打造“三个阵地”,让协商议事有地可依
一是打造镇级协商议事中心。逢亭镇整合资源,在镇政府一楼设立专门的协商调解会议室,配备完善的办公设施和信息化设备,为协商议事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议事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协商活动,镇领导班子成员与各方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商发展大计。2024年,我镇综治中心成功解决了134项矛盾纠纷,涉及镇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等。
二是建设村级协商议事室。在各个行政村,逢亭镇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协商议事室,将其打造成村民家门口的协商平台。村民们可以随时在这里就村里的事务进行讨论协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村不定期召开群众“院坝会”,2024年至今逢亭镇下辖行政村共召开“院坝会”87场次,面对面交流,心对心沟通,实打实服务,聚焦村情实际,解决了许多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村庄道路修缮、农田灌溉设施维护等,,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三是搭建特色群众议事点。共商可解百姓事,一亭能闻群众声。这句话所述的就是床井村的议事亭,这过去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如今,这里被打造成“党群议事亭”,亭子两旁对联——“建言献策聚众智,协商议事促和谐”,彰显了该村建设党群议事亭的初心所在。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共治、协同互促,切实做到“要素全覆盖、信息全采集、服务全到位”,在构建“党组织+N+村民”议事执行体系上,全面推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管理服务模式,以“提、议、办、评”为驱动,建立健全村“一约两示三公开”制度,推动村事民议、村务民定、村权民管,形成村级自主议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推广“三种经验”,让协商议事深入人心
一是典型示范引领。逢亭镇注重培育和挖掘协商议事的典型案例,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在协商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时,创新采用“村民代表+专业律师+企业代表”的协商模式,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实现了土地的顺利流转和产业的发展。这一案例被广泛宣传推广,为其他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是经验交流分享。定期组织召开协商议事经验交流会,近年来,逢亭镇共召开交流会13场次,邀请各村代表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积极组织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的协商议事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工作。通过经验交流分享,在全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协商议事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协商议事的重要意义、工作流程和取得的成效,提高群众对协商议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群众了解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表达和重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请你来商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通过“三个三”工作法的深入实施,逢亭镇的基层民主协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更加科学有效,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未来,逢亭镇将继续深化“三个三”工作法,不断探索创新,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