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逢亭镇坚持将抓实驻村帮扶清单作为提升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紧盯帮扶清单内容不聚焦、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持续在察民情、定任务、真帮扶上下功夫,切实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三维共抓“察民情”
一是入户走访“明底数”。采取“老带新”、与村干部一一结对等方式,组织新队员对村内脱贫户、监测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入户调研,重点核查了解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来源、就业情况、教育医疗保障、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通过建立调研台账,系统记录群众困难,同步梳理形成村情报告、帮扶计划、任期目标、年度任务,实现网格数据动态化、精准化管理。轮换以来,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1000余户,覆盖全镇68个网格、记录群众100余件困难。二是结对帮带“知民意”。在15天驻村轮换交接期内,推行“1+1+1”三维帮带机制(1名乡镇班子成员联村指导+1名老驻村队员业务帮带+1名村干部村情帮学),通过“三交三清”工作法实现无缝衔接:台账交接清底数,将监测对象档案、项目进度清单、政策文件汇编等10类资料纳入《驻村工作移交目录》,实行清单化移交;实地交接清村情,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开展“五个一”"走访(遍访一次困难户、勘察一遍产业点、梳理一套矛盾台账、对接一批致富能人、绘制一张民情地图);能力交接清方法,通过“田间课堂”“办公夜话”等形式,重点传授群众工作“五步法”(坐得下板凳、喝得惯茶水、听得进牢骚、解得开疙瘩、办得成实事)。同步建立“双确认”追溯机制,所有交接事项均需新老队员及村“两委”签字确认,确保责任链条可倒查、工作衔接零真空。目前,11支驻村工作队均完成交接,30名老队员结对帮带30名新队员。三是群众自提“定方向”。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方式征求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问题,鼓励群众围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村庄规划等内容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明晰帮扶方向和帮扶内容。目前,全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30余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以此为基础梳理形成驻村帮扶计划、任期目标60份,实现干有方向。
三级共议“定目标”
一是村级共商“聚民意”。根据入户走访、群众会、院坝会等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形成驻村帮扶任务库,各驻村工作队紧扣“三保障”和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小额信贷、兜底帮扶等民生实事内容,制定任期驻村帮扶清单,并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确保帮扶清单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目前,11支驻村工作队共谋划帮扶事项90个、各类项目20余个、谋划并推进好事实事200余件。二是镇级联审“把方向”。按照主要领导包片、包村班子联村的工作机制,压实包村班子、驻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责任,由各包村班子深入联系村实地调查,通过由包村班子、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集体研判帮扶事项,形成村级驻村帮扶事项。同时,利用镇党委会议,对帮扶清单再次复审,并形成一批操作强、成效突出的帮扶清单,整合全镇资料推动清单落实。今年轮换以来,包村班子到村指导44次,镇党委会议审查帮扶清单2次。三是派出单位审核“定项目”。镇级联审通过的驻村清单,结合派出单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职责相同”的原则,将驻村帮扶清单内容反馈至派出单位,派出单位党组会议研究,确定驻村帮扶任务清单,派出单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一批民生实事落地,增强帮扶工作实效。2024年以来各派出单位先后提出帮扶事项30余项,涉及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帮助协调项目5项。
三方联动“真帮扶”
一是组织联建“搭平台”。聚焦镇村两级帮扶清单内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整合镇村两级资源,对于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构建“发现—整改—跟踪”闭环机制,确保整改到位;对于涉及面广、一时难以整改的问题,逐一列出整改事项,明确责任人,细化整改步骤,确定完成时限。整合镇村资源累计解决村级困难30件,覆盖受益群众300余户。二是资源联动“聚合力”。紧盯“四个捆绑”要求,派出单位紧密结合帮扶村村情实际和部门优势,有针对性研究制定支持帮扶计划,紧紧围绕驻村帮扶“一宣六帮”工作任务,推动派出单位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下沉到村,持续筑牢“一人驻村,全员帮扶”工作格局。今年来帮扶单位累计拨付5万余元帮扶资金,完成20余件民生实事。三是问题联解“破难题”镇党委发挥枢纽作用,建立“需求-供给”匹配机制,动态梳理村级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问题短板,构建“贵阳市观山湖区(广州市白云区)、县级部门、帮扶部门、镇党委、村党组织”五级联动机制,向上争取项目、人才、资金倾斜,用好东西部协作项目、贵阳结对帮扶项目等资源优势,推动帮扶单位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向帮扶村倾斜,推动驻村帮扶见行见效。今年来完成财政衔接资金项目5个,东西部协作项目4个,贵阳结对帮扶项目4个,项目资金累计1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