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罗甸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9170户39852人,建成集中安置区12个。随着搬迁任务完成,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与社区治理。近年来,罗甸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目标,通过“六聚发力”系统施策,构建起精细化、人性化的社区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聚核领航,筑牢组织堡垒。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在安置区规范设立党总支、党支部、居民委员会及各类群团组织,科学划分网格单元。通过选派第一书记、组建工作队、配备党务干部和网格员、设立联户长,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治理“铁三角”,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目前,在安置社区设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13个、居民委员会10个、党小组66个、群团组织38个,划分单元网格138个。选派第一书记14人、组建工作队14支,配备党务干部15人,明确网格员162人,设立联户长478个。
聚能提质,优化公共服务。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设施,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多部门资源,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并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完善安防监控、智能停车、充电设施等,提升社区管理效能与安全水平。目前,在安置社区科学布局农贸市场6个,引入超市、生鲜便利店等20余种商业业态,安装高清监控3300余处,设置自动识别起落杆11处,建设充电桩894台,配套雨棚1868平方米。
聚新破局,激发自治活力。探索“铁三角+1234”(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一网技防、两支队伍、三台联动、四项机制)治理模式,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创新“社会化积分超市+物业管理”机制,以积分激励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组建人民调解队伍和联防巡逻队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聚业增收,夯实稳定根基。构建“六抓”(抓产业配套、抓劳务输出、抓车间培育、抓返乡创业、抓公岗开发、抓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信息台账和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技能培训、建设帮扶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多种渠道,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专场招聘会10场,提供岗位3000余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2人,建成就业帮扶车间29个。截至目前,搬迁劳动力家庭8804户21379人,已实现就业20346人,有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2.3人以上,就业率达95.1%。
聚势赋能,壮大集体经济。将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作为促进融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推进产业项目、开展租赁运营、创新入股分红等多元化模式,增强社区“造血”功能。目前,全县安置区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达1619.01万元,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聚心铸魂,促进文化融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愁馆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民俗文化、市民文化培训等活动。实施“三融”工程,通过特色载体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适应新生活。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先进典型,营造和谐氛围,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2025年以来,开展感恩教育、民俗展演等活动200余场次,组建移民文艺队8支,活动参与率达75%。
目前,罗甸县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治理创新,完善长效机制,着力将安置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精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