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近年来,罗甸立足气候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栽培示范带动,助力水果丰产丰收。今年,罗甸县23万亩水果产业预计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超15亿元。

龙坪镇板庚村蜜宝火龙果种植基地
时下,正值火龙果大批量上市的时节。在龙坪镇板庚村蜜宝火龙果种植基地,连片的火龙果枝条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果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摘、称重、分拣、打包,现场一派丰收的劳作景象。
过去,由于果园老化,导致火龙果产量锐减。近年来,罗甸县通过引进火龙果新品种,在龙坪镇板庚村打造生态化栽培示范区。通过实施夜间补光,推广绿色防控、科学配肥等技术,火龙果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种植的火龙果挂满枝头
“我们通过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种植,比原有的产量提高30%,今年产量预计在20万斤,产量还可以。”板庚村蜜宝火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乾坤介绍道。
“我们以广州对口帮扶为契机,加强与华南农大的对接,共引进6个火龙果新品种开展试验,为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备优质品种。”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石景松说。
木引镇是罗甸县石漠化较为突出的乡镇,由于山石嶙峋,水资源稀缺。近年来,当地通过培土增地、退耕还林等,采取“引企业到村、引技能到户、带增收到人”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嫁接技术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蜂糖李种植。今年,全镇投产的10000多亩蜂糖李也迎来了丰收,产量达4000吨,产值1.5亿元。
“针对像木引镇这样的情况,我们通过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引导果农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提升果业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石景松告诉记者。

木引镇蜂糖李种植基地
今年,木引镇还通过植保无人机对李子生长情况全方位进行监测,帮助果农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精准管控,提高亩产量和经济效益。
“我家这片土地以前种玉米,一亩一年也就四五百块钱,看到其他亲戚种植蜂糖李收入很高,我就把这片荒地拿来种蜂糖李,现在一亩就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木引镇蜂糖李种植大户杨江源介绍,2019年,他流转村民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至200亩,目前全家人一起投入到果园管护中,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今年,我家使用无人机进行蜂糖李管护,无人机作业让营养液喷洒更均匀,病虫害防治更及时、精准,能更好保障李子的产量和品质。”杨江源说。
据了解,近年来,罗甸县以“控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村企联建+大户带动”模式,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火龙果、脐橙、蜂糖李、杨梅等10多种水果品类,产业覆盖9个乡镇3.52万户14.78万人,实现年人均增收5797元。

杨梅加工成品
如今,罗甸还通过引进山味鲜生(贵州)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高原净土农业有限公司等5家精深加工企业,不断提升水果附加值。目前,已开发了以火龙果、杨梅、百香果、芒果等为基础原料的饮料、果冻、果干等产品10余种。此外,罗甸县通过举办采摘节,强化产销对接,引导果农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
“为拓宽水果销售渠道,我们加强对接浙江嘉兴、合力、百果园等市场经销商,达成产销直供,确保快产快销。每年外销占比50%以上,罗甸的水果主要销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石景松介绍道。
目前,罗甸县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投产果园17.2万亩,产量从2021年14.11万吨增加至2025年20万吨,预计产值15亿元以上。共培育水果产业种植企业40家、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84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4个。
记者|王晓智 姚元梅
编辑|黄 姗
一审|朱柳柳
二审|罗廷干
三审|黄保良
监制|杨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