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罗甸县中小学校迎来了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各级学校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分学段设计:让民族团结教育“精准滴灌”
“同学们,视频里这个穿着蜡染服饰的民族是布依族,他们的蜡染技艺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在罗甸县第二小学三年级(2)班课堂上,王晓嫚老师正通过“1分钟了解一个民族”小视频,为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在罗甸县的中小学中,一场富有针对性的“开学第一课”正在热烈进行。
“我们组负责画‘共同发展’板块,旨在通过画面展现各民族一起搞生产、促增收的场景。”罗甸县玉湖实验学校八(1)班学生周晶晶介绍。绘制完成后,全体师生共同展开长卷,各小组依次讲解创作思路,在集体分享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据了解,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罗甸县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实践,除统一开展“民族舞蹈大课间”外,小学阶段以开展民族知识视频教学、民族团结短句书法等趣味启蒙活动为主,为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中学阶段则侧重集体体验,在民族文化长卷绘制等活动集体分享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要从娃娃抓起。”罗甸县第四小学五年级(5)班班主任杨光碧从事教育工作23年,她认为开学第一课是新学期的重要起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内容,能帮助学生在开学之初就建立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知,这种意识会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国情怀融入:从课堂延伸到精神认同
9月3日,北京长安街上铁流滚滚,天安门上空战鹰呼啸,一场无与伦比的阅兵盛典向世界展示。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隆重纪念,也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看到直播里先进的武器装备,听到讲解员铿锵有力地介绍,我特别震撼!这让我明白,只有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协作,才能捍卫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罗甸县第一中学高一(9)班学生刘梓怡涵在观看直播后,激动地和同学分享感受。
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开学第一课”,是罗甸县的重要设计。通过集中观看直播、“兵校长入校园”等方式,以真实的历史场景及鲜活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推动学生从认知升华为认同,筑牢思想根基。
多方协同发力:让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任务,我们始终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罗甸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刘华介绍。
为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罗甸县一方面组织全县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引导水平;另一方面指导全县各学校开发特色课程资源,除“开学第一课”外,还通过主题班会、校园体育艺术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让教育融入日常。同时充分发挥家长会、社区宣传活动等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教育一家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罗甸县第二小学五(5)班岑俊羲家长说。
据统计,罗甸县开学第一周,全县共组织开展相关活动100余场,覆盖师生6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下一步,罗甸县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倾力打造“民族蜡染文化研学之旅”“民族团结故事汇”等特色品牌活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位青少年心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力量。